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

【水調歌頭․第二首】


百年復幾許,慷慨一何多!

子當爲我擊筑,我爲子高歌。

招手海邊鷗鳥,看我胸中雲夢,蒂芥近如何?


楚越等閑耳,肝膽有風波。

生平事,天付與,且婆娑。

幾人塵外相視,一笑醉顔酡。

看到浮雲過了,又恐堂堂歲月,一擲去如梭。

勸子且秉燭,爲駐好春過。



張惠言


張惠言(1761年-1802年),原名張一鳴,字臯文,武進(今江蘇常州)人,清代經學家與詞學家。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,幼年貧困,仁宗嘉慶四年(1799年)中進士,授庶吉士,充實錄館纂修官,卒于嘉慶七年(1802年)。著有《茗柯文》五卷。

張惠言善長於骈文辭賦,提出“比興寄托”,主張“意內言外”,人稱常州詞派始祖。譚獻說他:“胸襟學問,醞釀噴薄而出,賦手文心,開倚聲家未有之境。”

張惠言曾當家庭教師,為學生編詞集《詞選》,認為詞可以傳達「賢人君子幽約怨悱,不能自言之情」,並為描寫女性與愛情的詞,都加上載道言志、道德的解說。例如他把溫庭筠描寫美女的《菩薩蠻》,解作「此感士不遇也」,像屈原的《離騷》,感嘆沒有人欣賞和任用。張惠言的解釋往往牽強附會,王國維就批評他講詞太頑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