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

【立春】



停杯不飲待春來,先春動六街。
生菜乍挑宜,羅幡旋剪稱聯釵。
休論殘臘千重恨,管入新年百事諧。
從此對花並對景,盡拘風月入詩懷。

宋∙朱淑貞


今天是二十四節的立春,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,二候蜇虫始振,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,大地開始解凍。立春五日後,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,再過五日,河裡的冰開始溶化,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,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,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。

代以來,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。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,而在自然界、在人們的心目中,春是溫暖,鳥語花香;春是生長,耕耘播種。一到立春,大家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,太陽暖了。氣溫、日照、降雨,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,趨於上升或增多。小春作物長勢加快,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,需澆灌加肥,促進生長。雖然立了春,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一般仍是很冷,就如前人的詩"白雪卻嫌春色晚,故穿庭樹作飛花"所描寫的景象

每逢立春日,民間有食春餅春菜的習俗以示慶祝,很多地方還舉行祭春牛活動。舊俗立春日又為民間傳統節日,稱立春節,古時天子率百官迎春於東郊,以祈求全年豐收之俗。唐宋時圍繞農業生產,又增鞭打春牛、送小春牛等俗。明清以來,民間有的貼宜春貼;有的婦女用青色綢剪成春燕、春蝶飾於頭上;有的造面繭,用或菜蔬作餡,中置紙簽,名探春繭;有的選集優人、戲子等裝扮社火,進行教習,謂之演春。民國時地方官員每年仍舉行迎春儀式,直到抗日戰爭前夕才停止。有些地區仍有立春前一晚,讓小孩住到別人家去的住春夜風俗,也有人家在壁間張貼用紅紙書寫的迎春接福四字。而白族民間稱立春日為催春節,侗族是日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動。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,俗謂歲朝春,百年難遇,民間認為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。有百年難遇歲朝春民諺。


上面提及立春節,女孩子剪彩為燕,稱為春雞;貼羽為蝶,稱為春蛾;纏絨為杖,稱為春杆。戴在頭上,爭奇斗艷。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,喜歡交換這些頭戴,傳說主蠶興旺。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,名為春娃,佩戴在孩童身上。晉北地區講究縫小佈袋,內裝豆、谷等雜糧,挂在耕牛角上,取意六畜興旺,五谷豐登,一年四季,平安吉祥

立春節,民間習慣吃面餅,稱為“咬春”。運城地區新嫁女,娘家要接回,稱為迎春 ,在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