滄海狂瀾聒地流,新聲怕聽四弦秋。
如何十里章台路,只有花枝不解愁。
如何十里章台路,只有花枝不解愁。
最高樓上月初斜,慘綠愁紅掩映遮。
我欲當筵拼一哭,那堪重聽後庭花。
殘山剩水說南朝,黃浦東風夜捲潮。
我欲當筵拼一哭,那堪重聽後庭花。
殘山剩水說南朝,黃浦東風夜捲潮。
河滿一聲驚掩面,可憐腸斷玉人簫。
李叔同
李叔同與上海名妓李蘋香有過一段詩緣、情緣。1904年的時候,李叔同曾為鑠鏤十一郎(章士釗)著的人物傳記《李蘋香》寫了序言。李叔同以筆名惜霜為《李蘋香》一書作序,多少是在感懷當初與她的交往。李蘋香有才女之稱,李叔同有數首書贈李蘋香的詩,這裡貼上的,正是其中一首,而李蘋香也有詩作贈與李叔同。
李蘋香的真名叫黃碧漪,入樂籍后曾先后化名李金蓮、李蘋香、謝文漪等。李蘋香是著名的才女,寫得一手好詩詞。李的居室名叫“天韻閣”,她的好幾部詩文集就是以居室名命名出版的,如《天韻閣詩選》、《天韻閣尺牘選》等。李蘋香自幼聰穎,愛好學習,她小時就整日手持詩書吟詠不止,并且顯示出了非凡的詩才。她八歲時就開始作詩,據說,當地一位名宿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她的詩作,讀后拍案叫絕地說:“此種驚艷,當于古人遇之,至于今人,百年來無此手筆!”
據章士釗的《李蘋香》一書,記載:1897年,李蘋香十八歲時,與母親以及異母兄弟三人,到上海去看賽馬會。母子三人貪玩了幾天,一下子用光了盤纏。當時,他們隔壁正好住著一位潘姓客人,三十來歲,長得醜陋,自稱是嘉善縣人,與李蘋香老家嘉興是鄰縣。當他發現李蘋香一家三口困于旅館無法歸家時,就熱情地以老鄉的名義,表示願意資助。他讓李蘋香母女在上海繼續玩幾天,玩個盡興,一切費用由他支付。幾天一過,錢也花得差不多了,潘某提出要娶李蘋香為妻。無奈,李蘋香只好委屈地聽從了母兄之命,跟這個潘某住到了一起。
潘某是個無賴,家中早有妻子兒女。原配妻子見他另結新歡,根本不許他進門。于是,潘某只好帶著李蘋香來到了蘇州。為解決生計,潘某竟然要李蘋香去做妓女,他自己當起了掮客。李蘋香就此淪落風塵。不久,潘某帶著李蘋香來到了燈紅酒綠的大上海。來到上海後,由于李蘋香才藝出眾,很快被文人們授以“詩妓”之譽,成為海上名花,聲名日盛。
1901年夏,李叔同與母親、妻子由天津遷往上海。那時,他因贊同康為有、梁啟超變法而成了當局眼中的敵人,無奈避禍滬上。由此,李叔同和李蘋香相識,兩人一見傾心,均有相見恨晚之感,互相引為知己。
李叔同第一次來到李蘋香的天韻閣,就以“惜霜仙史”之名贈李蘋香七絕三首。
后來,李叔同進入南洋公學學習,他與李蘋香的交往更加頻繁了。除了上課,他的空餘時間幾乎都是和李蘋香一起。才子佳人,詩酒唱和,風花雪月,情深意長。
數年之后,李叔同由于母親病故,深受刺激,決意告別詩酒風流的上海洋場,遠赴日本留學。李叔同與李蘋香以詩相識,當然仍是以詩告別,他又寫下《和補園居士韻,又贈蘋香》七絕四首。李蘋香也寫了不少詩回贈李叔同。
1918年,李叔同遁入空門後,將自己的存書、書畫作品以及印章全部捐贈了出去,其中將名妓朱惠百、李蘋香所贈詩畫送給了好友夏丏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